关于性别,你知道多少?
2019.10.27

相信小伙伴们对性别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不过今天的话题,还是会对大家的世界观产生一点冲击,各位要坐好扶稳,我们来聊聊性别这件事。先给大家普及一个概念——性别决定,是指有性繁殖生物中,产生性别分化,并形成种群内雌雄个体差异的机理。那么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类型。

非男即女型

在我们人类的世界里,正常的性别是非男即女的。先说正常情况。我们都知道一个宝宝是由妈妈的卵子和爸爸的精子结合产生的。妈妈的卵子和爸爸的精子中都含有一个“性染色体”。妈妈只能产生含有性染色体“X”的卵子;而爸爸则产生两种精子,分别含有性染色“X”和“Y”。如果含“X”的卵子遇到了含“X”的精子,宝宝的性别就是女孩;如果含“X”的卵子遇到了含“Y”的精子,那宝宝的性别就是男孩啦。

当然,也存在着性别异常的个体,通常是因为染色体异常(比如,父母产生的精子或卵子中的性染色体异常,从而产生了“XXY”或者“XYY”等异常的受精卵)、性腺的异常分化或者内分泌等原因引起。在自然界中,这种非男即女的性别决定方式是比较普遍的,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爬行类、还有很多昆虫,大多是这种形式。

“群体”决定型

变性,相信小伙伴也有所耳闻,比如小丑鱼。刚出生的小丑鱼并无雌雄之分,体内同时具有精巢以及尚未发育的卵巢组织。当幼鱼逐渐长大后,一个群体中体型最大、身强体壮的鱼的卵巢才能得到发育,转变成群体中唯一的雌鱼,第二名则成为具有生殖能力、负责交配的雄鱼,其它则全部成了不具生殖功能的雄鱼。如果群体中雌鱼死亡,雄鱼会自动变为雌鱼;体型第二大的雄鱼接过负责交配的接力棒。如果一条已经呈现了性别的小丑鱼想要加入一个已经有配对结构的小丑鱼群体中,结果是要么被咬死,要么退出,要么它能将群体中相同性别的小丑鱼咬死或驱逐。

小丑鱼的这种“变性”行为,取决于外界的“群体压力”。可能的原因是,这种群体结构影响着小丑鱼的荷尔蒙分泌,从而影响着它们的生殖器官的发育。这种性别决定方式,在自然界中也不少见,很多种类的鱼都是如此。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种群优越基因得到更好得传递。

可男可女型

这种类型,可能小伙们比较陌生。但是这类动物大家却很熟悉,大多数爬行类,比如玳瑁龟。龟卵温在较高的温度下孵化出的幼龟多为雌性,而在温度低的情况下孵化出的幼龟多为雄性。

因为海龟没有性染色体,也就不会像人那样在受精时就决定了性别。但是,它们有性别决定基因,温度决定了性别决定的基因是否能够开启表达,从而决定了这个海龟蛋未来孵化出的是男还是女。

先女后男型

这种类型比较有冲击力,大家要坐好。黄鳝的一生可谓圆满。幼鳝从幼体到成体,第一次进入性腺发育时卵巢发育成熟,此时黄鳝作为雌性产下卵子。产卵后,黄鳝的卵巢开始退化,性腺又开始了第二次发育,这次是精巢发育,黄鳝开始了从雌性向雄性的过渡,最后变成一个成熟的雄性个体。所以,一条黄鳝的一生完成了“女性”和 “男性”的终极体验。所以在一个群体中,从体型上也就可以大致区分黄鳝的性别,雌性的较小,雄性的较大。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些性别决定类型,还只是一小小部分。这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非男即女的二元世界,而这正是这个世界的神奇和美妙之处。所以,大朋友和小朋友们,你看到的是这世界美丽的外表,还是这美丽背后的神奇?(文:潘俊丽)  

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有更好的体验,请将浏览器更新至最新版本!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