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物种中文名称:
黑眶蟾蜍
物种学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物种分类:
无尾目 Anura
蟾蜍科 Bufonidae
头棱蟾属 Duttaphrynus
长隆展区:
长隆飞鸟乐园-奇妙精灵馆
分布:
中国境内的宁夏、四川、云南、贵州、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其他分布在南亚、中南半岛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栖息地:
白天多隐蔽在土洞或墙缝中,晚上爬向河滩及水塘边。
体长:
雄蟾体长平均63毫米,雌蟾为96毫米。
体重:
8-80g (雄蟾平均26g,雌蟾平均35g)
成年年龄:
1岁
寿命:
4-10年
繁殖

•繁殖季节相当长,但多是以春夏两季为主(2-6月)。每到繁殖季节便成群聚集在较开阔的河边交配,雄性发出高昂的「咯咯咯咯……」声以吸引异性。常发生群交现象,一群雄性围抱着少数雌性,并进行体外受精。雌蟾多于流水或静水中产卵 ,每次可达数千颗,成串念珠状,黑色卵子则在透明胶质长串中,一般可达8米以上。卵子在水中发育成黄棕色蝌蚪,蝌蚪亦有毒性,体色渐深并慢慢长出四肢及脊棱。

特点

• 黑眶蟾蜍最大的外观特征就是自吻部开始有黑色骨质脊棱,一直沿眼鼻腺延伸至上眼睑并直达鼓膜上方,形成一个黑色的眼眶,故命名。体型中等至大型,显现明显的两性异形 , 雄性平均体长50至60 mm 、 雌性则可达90 mm或以上。有多样不同的体色,背部多为黄棕色或灰黑色等,上面布满黑褐色的杂色花斑,腹部则为乳、黄色,皮肤粗糙。

食性

• 捕食昆虫。

行为

• 夜行性,日间主要躲藏在土洞及墙缝中休息,至晚间才外出寻找昆虫为食,偶尔也吃蚯蚓等。少跳跃,多以爬行形式活动。在香港除了红脖游蛇及眼镜蛇因不受其毒液影响外,其它蛇类一般不选择捕食黑眶蟾蜍。

保护及威胁

• 无危。生存能力强,未受到重大威胁。

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有更好的体验,请将浏览器更新至最新版本!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