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繁殖
•每年8月交配,此后受精卵在雌性体内发育,但并不从母体中吸取养料,怀孕期为9-10个月。翌年5-6月间气温回升时,怀孕的雌性鳄蜥从冬眠中苏醒,然后开始产仔。有时在陆上产仔,也有时产于水中,每产4-8条,在1-2天内产完,未受精卵也在产仔时产出。鳄蜥1年只产1次,每次产仔2-8只左右。
特点
• 全身为橄榄褐色,侧面较淡,染有桃红或桔黄色并杂有黑斑,背部至尾巴的端部有暗色的横纹,腹面呈乳白色,其边缘带有粉红色或桔黄色。头侧部由眼睛辐射出8条深色纹,眼后1条较长,眼下方3条较粗,体侧后端黑纹不规则,腹面浅黄有黑短斑纹。尾部有黑色与棕绿色相间的横纹11-12条,每条约占2节。
食性
• 平时很少活动,每天清晨和傍晚出来活动和觅食。食物包括蝌蚪、蛙、小鱼、蠕虫和昆虫等。发现猎物后,便鼓动着眼睑,伸出小舌头,悄悄地接近猎物,然后迅速扑上去,用嘴咬住猎物,再慢慢地将猎物整个吞下去。如果猎物较大,还会用前肢按住,以防止其逃脱。同类之间还经常争夺食物,互不相让,直到将猎物撕开为止。在它清醒的时候,如果受到威胁,就会立即张口,摆开准备应战或攻击的姿势,也有咬住不放的习性,被捉后常以假死来保全自己,甚至将它腹面朝天,都不活动。同类之间也时有因为饥饿所引起的相互搏斗和嘶咬现象,甚至咬断尾部。尾能再生,但再生的尾较为短圆,呈黑色,有小的鳞片,但没有棱嵴,而且不具齿状的边缘。它虽然行动不够灵活,但能捕食陆生的蚯蚓、蝗虫以及水生的蝌蚪、小鱼等。前肢在捕食时有辅助作用。冬季隐藏在树洞或岩隙中冬眠。
行为
• 鳄蜥的冬眠受外界环境所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度。通常在9月下旬气温渐凉时,活动便开始减少。10月假眠状态增加,随即转入冬眠。在冬眠期间如果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有时也会出来活动。一般气温在15℃时开始冬眠,时间长达4-5个月左右。
保护及威胁
• 濒危(EN),分布范围十分狭窄,而生长条件如对海拔高度、气温、雨量、水流、土壤、植被和食物等的要求,都比较苛刻,而生境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猎捕和药用也造成了种群数量稀少。